運算資料的,那就是記憶體 (Memory, RAM) 啦! 所以你的作業系統的核心啦、軟硬體的驅動程式啦、所有你要讀取的檔案啦等等的, 都需要先讀入記憶體之後,才餵給 CPU 來進行資料的運作!您瞧! RAM 可重要的很吧!
此外,一些比較優良的作業系統,也會將常用的檔案或程式等資料, 給他常駐在記憶體內而不直接移除,如此一來,下次取用這個資料時, 就不需要在去周邊存取設備讀取一次,呵呵!對於系統速度來說,真是不無小補喔! 所以囉,您就會曉得,如果你常常開啟大容量的檔案,以及執行一些很佔資源的軟體, 那麼你就必須要『很大量的記憶體』來幫助你存放這些資料,瞧!很重要的一個項目吧!
記憶體目前的規格也不少,主要有兩種,分別是 SDRAM 與 DDR,新一代的記憶體通常使用 DDR 這種規格的記憶體, 不過還得配合主機板與 CPU 來選擇 RAM 的規格才行!對於一個系統來說, 通常越大的記憶體代表越快速的系統,這是因為系統不用常常釋放一些記憶體內部的資料。 以伺服器來說,記憶體的容量有時比 CPU 的速度還要來的重要的!
· 顯示卡 ( VGA card ):
顯示卡對於圖形介面有相當大的影響!因為我們要將影像資料顯示到螢幕時, 就需要使用到顯示卡 (VGA Card) 的相關硬體功能了。 目前 3D 的畫面在電腦遊戲介面與工作介面很大量的被使用,而由於如果這些 3D 畫面沒有先經過處理而直接進入 CPU 來做處理的話,將會影響到整體運作的速度,因為 CPU 的工作實在太多了!這個時候就有所謂的 GPU 出現了!
GPU 那是什麼咚咚呢?為了避免由於大量的 3D 畫面造成 CPU 的困擾,所以顯示卡開發商就在顯上卡上面安插一個可以處理這些很耗 CPU 運算時間的硬體來處理這些畫面資料,如此一來,不但圖形畫面處理的速度增快了, CPU 的資源也會多出來以執行其他的工作喔!
目前的顯示卡也有兩種主要規格,一種是以傳統 AGP 介面來進行影像資料的傳輸, 一種則是以更快的 PCI Express 介面來傳輸資料!由剛剛我們提到的 CPU 運作時脈中,我們可以知道 PCI 的介面標準速度是 33MHz ,但是 AGP 標準是 66 MHz 。不過,即使是 AGP 的 66 MHz 也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了,因此, 才又有 PCI Express (簡稱 PCI-E) 介面出現。這個介面的速度又比 AGP 來的更加的快速呢。 不過,您到底要買哪一款?還是得要看您的主機板有沒有支援該介面才行!
另外, VGA 卡上面也有一個記憶體,這個記憶體的大小可以影響您螢幕輸出的解析度與畫素喔! 這個記憶體是直接嵌入於顯示卡上面的,與你的主記憶體(上面提到的 RAM)沒有關係! 一般來說,伺服器沒有 X Window 的話,顯示卡並不重要,如果是需要使用到圖形介面的話, 那麼這個顯示卡記憶體的容量就比較重要了!
· 硬碟與存取裝置( hard disk ):
總是需要有資料,我們的主機才能夠藉由這些資料來載入,來運作吧? 這些資料一般來說,就是存放在主機的硬碟上面了。而我們也可以透過可攜式儲存媒體, 例如光碟、Zip 磁片、軟碟片等等來傳遞資料的。我們就單純來說說硬碟好了。 在個人電腦上面,主流的硬碟存取介面應該是 SATA 與 IDE 這兩種。
一般來說,主機板上面至少應該都會有兩個 IDE 或者 SATA 的插槽, 而每個插槽都可以接兩個 IDE 或者 SATA 介面的硬碟或裝置。 SATA 是近年來開發出來的新介面,他的硬碟轉速比較高,存取效能要比傳統的 IDE 介面來的好。 此外, SATA 的特色就是,他與主機板連接的排線可以比較長(可長達 1m), 並且排線比較細,可以幫助主機機殼內部的通風,有很不錯的效果。 在 Linux 上面, SATA 或 IDE 介面的命名方法都是一樣的, 所以未來我們還是以 IDE 來介紹裝置。
由於一個 IDE 插槽可以接兩個 IDE 介面的裝置,那麼系統怎麼知道那個是那個?此時就需要 IDE 裝置的跳針 (Jumper) 來設定了!你可以在一個 IDE 介面接的兩個裝置上面,以排線接一個 Master 以及一個 Slave 的裝置!而 Master 與 Slave 可以在任何一個 IDE 裝置上面找到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兩顆硬碟,那麼你可以將任何一顆調成 Master ,但是另外一顆則必須為 Slave 才行!否則 IDE 介面會無法分辦,而造成系統的當機喔!至於硬碟的一些相關資料我們在後面的章節再來提!
至於硬碟的選購上面,您除了必須要注意硬碟的容量大小之外, 還得知道硬碟的轉速,以及緩衝記憶體的大小。目前的要求是,轉速至少得 7200 轉, 緩衝記憶體最好可以選擇 8M 比較好一些。
· PCI 介面卡:
我們常用的網路卡、音效卡、特殊功能卡等等,幾乎都是透過 PCI 插槽來安裝的, 這些東西就被稱為 PCI 介面的裝置啦!當然不止,因為主機板上還有很多內建的 PCI 裝置呢!
- 網路卡:網路卡很重要吧!因為他是讓你可以連接上 Internet 的重要功臣!網路卡的傳輸速度目前都已經可以支援 10/100Mbps 的主流速度了!但是網卡的好壞卻差很多!同樣是 10/100Mbps ,但是 Intel 與 3Com 的卡硬是要比一般的雜牌卡多出 1000 元新台幣以上,原因無他,因為網路卡的穩定性、消耗 CPU 資源的特性與其他特殊功能等,Intel 與 3Com 要比其他的廠牌優良的多! 至於網路線連接的介面上面,目前則幾乎已經都是 RJ-45 的介面插孔了, 這種介面有點像是電話線插孔,不過要稍微大一點。 另外,由於網路的需求不斷向上攀升,所以,網路卡已經有很多 Gigabits 的速度出現了。 您也可以選購 10/100/1000 Mbps 的網路卡喔!
- SCSI 介面卡:這個東西可以用來連接 SCSI 的介面的裝置!以硬碟為例,目前的硬碟除了個人電腦主流的 IDE/SATA 介面(剛剛說過了) 之外,就是這個 SCSI 介面!由於 SCSI 介面的裝置比較穩定, 而且裝置的運轉速度較快,因而速度也會快的多,而且也比較不耗費 CPU 的資源。目前 SCSI 介面卡是一般大型伺服器主機的硬碟傳輸介面,不過,用在個人電腦上面的話, IDE/SATA 介面就夠了!因為, SCSI 介面的硬碟很貴呢!
· 主機板( Mainboard 或 Mother board ):
我們在 圖一 提到的那個主機板真是重要! 上面提到的 CPU、RAM、VGA Card、PCI Card等等,全部都是接在這個主機板上面的。 當然啦,這個主機板就得要負責溝通所有介面的工作了。而溝通所有上面提到的咚咚的東西, 就是 主機板的晶片組。 由於主機板上面的晶片組將負責與 CPU、RAM 及其他相關的輸出、輸入裝置, 所以,晶片組設計的好壞也相差甚多喔!整個主機板晶片組與各個元件之間的溝通可以 使用下圖二來簡單的說明:
圖二、晶片組架構示意圖
先要提醒您的是,我們這裡僅列出晶片組功能示意而已,並沒有完整列出晶片組的詳細架構喔。 底下我們就來提一下晶片組的相關功能介紹吧!
- 晶片組的功能:晶片組就是在溝通 CPU、 RAM 、輸出與輸入裝置的重要角色!還記得剛剛我們在 CPU 時候提到的時脈問題吧?在這裡我們再次的強調, CPU 的外頻就是晶片組與其他周邊溝通的速度囉,假如使用剛剛的 P-III 933 MHz 做為例子的話,那麼你的晶片組運作頻率應該是以 133 為基準,所以 CPU 與晶片組溝通是 133 ,晶片組與 RAM 亦是 133 的速度,與 PCI 介面則通常是 33 (133/4),而與 AGP 則是 66 (133/2)囉!所以,一個晶片組就需要負責這麼多不同的時脈操作喔! 呵呵!所以囉,晶片組的好壞對於系統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另外,目前很多的技術可以提升各個與晶片組之間溝通的時脈速度,例如 DDR 記憶體,可以將時脈再提升一倍,所以,如果剛剛是 133 ,那麼使用 DDR 記憶體時,就可以提升成為 266 囉!至於 P4 則晶片組與 CPU 之間則可以提升四倍的時脈速度,遺憾的是,晶片組能支援的規格, 只有一種,並無法支援所有的規格,也就是說,你的 Intel 晶片組的主機板,只能支援 Intel 的 CPU 與晶片組能溝通的記憶體規格;
- CPU、記憶體與晶片組 (就是主機板啦) 在選購的時候需要一起考慮,因為晶片組(主機板)能夠支援的 CPU 只有特定的規格,而晶片組對記憶體的支援通常也僅支援特定規格,所以,當你選擇 Intel 的主機板晶片組時,那就不能使用 AMD 的 CPU 囉! 這在購買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您主機板上晶片組所能支援的規格喔! 使用者最容易搞錯的就是這裡了!大家總是認為 DDR 最好,所以拼命也要買 DDR,但是,如果你主機板晶片組本來就不支援 DDR 記憶體的話,那你買來的 DDR 是找不到地方插的!所以, 如果您想要升級你的系統時,請特別留意你的主機板晶片組是否有支援喔!
- I/O 位址與 IRQ 岔斷: 既然主機板是負責各個電腦系統元件之間的溝通的,但是電腦的東西又太多了, 又有輸出輸入、又有不同的儲存裝置,主機板晶片組怎麼知道如何負責溝通吶? 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所謂的 I/O 與 IRQ 囉!I/O 有點類似門牌位址啦,